盘尾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

概述: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是由旋盘尾丝虫寄生于眼部或皮下组织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眼部损害,可致失明,故又称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盘尾丝虫病是全球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是全球34个国家的地方病,但它主要见于非洲,尤其见于西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28个国家位于非洲近赤道的热带地区。在美洲的一些国家,此病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亿2千万人受到感染的威胁,1700多万人受到感染,由此病所致失明者达27万人之多,视力严重障碍者达50万。从国外归国人员中已有发现感染者。
    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曾见于蛛猴及大猩猩,尚未发现有家畜保虫宿主。传播媒介为蚋,其种类因地而异,当地居民饮用、洗澡、捕食都与河水关系密切,因此有很多机会受到蚋的叮咬而遭感染。

病因

病因:成虫线状,白色,两端渐细而钝圆。雌虫长33.5~50mm,宽0.27~0.40mm,雄虫长19~42mm,宽0.13~0.21mm。微丝蚴活动性强,无鞘膜。微丝蚴有大小两种,大者长、宽为(285~368)μm×(6~9)μm;小者长、宽为(150~287)μm×(5~7)μm。很少见于外周血液,主要见于雌虫附近的结缔组织和皮肤的淋巴管内,眼组织及尿内亦可查见,周期性不明显,可存活约30个月。当中间宿主蚋(Simulium)叮人时,不仅吸血并且吸取皮肤组织液,微丝蚴即随组织液被蚋吞入,到达胸肌,约6~7天后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并移行至蚋的下唇,当蚋再叮人时,幼虫即进入人体使人感染。幼虫发育为成虫约1年。成虫寿命不超过18年,一般8~10年。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成虫及微丝蚴均有致病作用。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淋巴管汇合处。本病最基本病损发生于皮肤、淋巴结和眼组织。在皮肤,表现为轻度慢性炎症过程,后期弹性纤维减少、萎缩和纤维化。可形成皮下纤维性结节,结节内含有成虫。病理检查发现虫体周围有肉芽肿组织、纤维组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浆细胞等浸润。淋巴结病变以慢性炎症改变为主。眼组织常有慢性非肉芽肿炎症改变。微丝蚴可引起点状角膜炎或角膜混浊,也可发生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导致盲目。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患者可有皮疹、瘙痒、肢体肿胀等全身表现。
    2.眼部表现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症状,如眼前段受累者可有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等,脉络膜视网膜受累者可有视力下降。此病的眼部病变主要有角膜病变、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1)结膜和角膜病变:患者可出现慢性结膜炎。角膜的病变包括点状角膜炎、硬化性角膜炎、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混浊等。在角膜受累的早期,患者往往出现点状角膜炎,典型地表现为雪片状或绒毛状灰白色点状混浊,角膜受累时间较长的患者则往往出现硬化性角膜炎、角膜混浊,甚至角膜新生血管。有时在角膜中可看到死亡的丝虫。
    (2)前葡萄膜炎:盘尾丝虫病所致的前葡萄膜炎在临床上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也可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可表现为轻度的炎症,也可为急性严重的炎症。可引起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虹膜萎缩等。患者的房水中有时可看到活的微丝蚴,但前葡萄膜炎的严重程度与微丝蚴的数量并无正相关关系。
    (3)脉络膜视网膜炎:此病所致的脉络膜视网膜炎通常累及双侧,炎症典型地出现于黄斑的颞侧和视盘的鼻侧,呈慢性经过,缓慢进展,表现为大范围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视网膜内色素块状沉着、视网膜白色而有光泽的沉积物、视网膜出血、棉絮斑状混浊等,有时在视网膜内可看到活的微丝蚴。
    (4)视神经病变:患者可出现视神经炎、原发性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常伴有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病灶和视网膜血管鞘等改变。

并发症

并发症:前葡萄膜炎可引起虹膜前后粘连、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引起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从肿物穿刺液,或用皮样活检夹,取少量表皮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进行活检,查见微丝蚴。此外,微丝蚴偶可在尿及血液中找到。迄今各种免疫诊断方法,实用意义不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裂隙灯、检眼镜直接查见眼前房中的微丝蚴,或外科手术摘除皮下结节中查见成虫。

诊断

诊断: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生活所在的地区和典型的眼部改变。位于非疫区的患者如最近曾到过非洲或南美疫区,并出现不对称的瘙痒、急性皮疹和肢体肿胀,应高度怀疑盘尾丝虫病,并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角膜及房水中发现微丝蚴对诊断有确诊作用,在皮肤标本中发现微丝蚴也可获得确定诊断。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特异性抗体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无相关内容。

治疗

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的药物有二乙碳酰嗪和苏拉明等抗虫药,前者具有杀灭微丝蚴的作用,使用后大量微丝蚴的死亡可引起严重的全身副作用,也可使眼部炎症加重或导致视神经萎缩;后者对成虫的毒性大于对微丝蚴的毒性,杀灭成虫也可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并且此药本身也具有致人死亡的毒性,所以在使用两种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随访观察。最近发现双氢除虫菌素等对此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在使用抗虫药时可考虑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以避免眼部炎症的加重,减少副作用。对有眼前段炎症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和睫状肌麻痹剂点眼治疗。

预后

预后:盘尾丝虫病对生命危害不大,严重眼部病变常致失明。

预防

预防:避免疫区活动。由于此病是由黑蝇传播的,所以消灭黑蝇已成为控制此种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